室務概況

輔仁歷史軌跡

輔仁大學校史館

天主教文物館

相關辦法及表格下載
 
利瑪竇時代及其友人書跡展


 

【緣由】

提到利瑪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 (Matteo Ricci,1552-1610) 於明朝萬曆11年(西元1583年)來華,不但引進了天主教信仰,也促進中西方交流,並因此改變了東西方的歷史。 為擴大紀念利瑪竇神父逝世四百週年,輔仁大學特於2010年4月19日-22日舉辦「紀念利瑪竇逝世四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主題為「東西方對話的初啟與開展」及系列活動以紀念其在中國傳播天主教義並促成中西文化交流之重大意義。


1583年利瑪竇入中國時,他深思熟慮遠見超卓,懂得利用儒教的看法來調和與天主教相衝突的觀點。他主動學習漢語,研讀古代經典,想方設法融入中國人的生活模式,因此獲得士大夫階級的信任與敬重。當時以徐光啟、李之藻為首的一批開明先進的士大夫,見到利瑪竇引進的遠西奇器,因此開始思考中國文明永續發展的諸多問題。可以說,利瑪竇引進的不只是天主信仰,不只是巧妙的西方發明,更是一種能讓中國文明與世界接軌的先進思潮。


為此,輔仁大學校史室與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合辦「利瑪竇時代及其友人書跡展」,選取與利瑪竇往來接觸的晚明士大夫,例如徐光啟、葉向高、祝世祿、王家植,以及相關西學學者的墨跡,試圖呈現當時社會思潮的發展脈絡。

【展出內容】

方以智、王鐸、王家植、王崇簡、吳歷、吳阿衡、吳載鰲、李日華、胡亶、胡世安、倪元璐、徐弘基、徐光啟、高層雲、曹學佺、郭子章、陳子龍、陳名夏、陳繼儒、陸隴其、曾楚卿、焦竑、黃道周、黃體仁、葉向高、劉肇國、薛所蘊、謝肇淛、韓 菼、韓爌、魏裔介、魏學濂、顧啟元、龔鼎孳。

 

葉向高(1559-1627),字進卿,號臺山,福建福清人。萬曆十一年(1583年)進士,授庶吉士,進編修,升為南京國子監司業,改左中允。後被召為左庶子,充皇長子侍班官。不久,又升任南京禮部右侍郎,後改任吏部右侍郎。「妖書《續憂危蛇議》」一案興起後,他上書首輔沈一貫,力請不要株連無辜,引起沈一貫的不滿,因此受沈抑制,以致他九年未得升遷。沈一貫罷職後,葉向高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成為宰輔。次年,升為首輔。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葉向高結識了利瑪竇,並與利瑪竇切磋圍棋技藝。艾儒略入閩傳教,亦為向高之力也。葉向高歷任三朝宰輔,《明史》稱他「向高為人光明忠厚,有德量,好扶植善類。」

葉向高
行書處士王公傳冊頁
25.5×19.5×9 cm

 

徐光啟(1562-1633),上海人,字子先,號玄扈,諡文定,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之一。萬曆二十五年,因考官焦竑賞識而以順天府解元中舉。次年會試未中。二十八年赴南京拜見恩師焦竑,與耶穌會士利瑪竇第一次晤面。三十一年(1603年),在南京由耶穌會士羅如望(Jean de Rocha)受洗加入天主教,教名保祿(Paul)。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中進士,考選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四年開始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前6卷,次年春翻譯完畢並刻印刊行,後又根據利瑪竇口述翻譯了《測量法義》一書。萬曆三十五年,三年翰林館期滿告散,被授予翰林院檢討。同年徐光啟的父親在北京去世,他回鄉丁憂守制。第二年邀請郭居靜至上海傳教,這成為天主教傳入上海之始。萬曆四十四(1616年)年禮部侍郎沈漼連上三張奏疏,請求查辦外國傳教士,是為南京教難。徐光啟上《辯學章疏》為傳教士辯護。

徐光啟
題琴鶴高風冊
29.5×51.5cm

 

吳歷(1632-1718),本名啟歷,號漁山,桃溪居士,又號墨井道人。江蘇常熟人。少時家境沒落,跟王鑑、王時敏學畫,吸取王蒙和吳鎮之長,以賣畫為生,尤精于山水,初宗黃公望、王蒙,與惲壽平、王時敏等稱「清初六大家」,或稱「四王吳惲」。又善鼓琴,得陳岷真傳。初應出身天主教家庭,但早年信佛,學儒于陳瑚,中年以後回歸天主教(約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隨比利時耶穌會傳教士柏應理到澳門,學道于澳門耶穌會修院,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成為司鐸,在嘉定、上海傳教,1718年病死上海。傳世作品有《溪山無盡圖卷》。又有《人物故事圖》傳世。著有《墨井集》。

吳歷
雨散煙巒圖題畫詩文

 

 

特展--方豪神父書信展

除展出利瑪竇在華時期之友人書跡展外,本展覽另展出研究天主教現代史之代表學者方豪神父的書信。


方豪,字杰(傑)人,1910年生於浙江杭州,1969年出任國立政治大學文理學院院長,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最為人稱道之著作有《中西交通史》、《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


方豪神父為國籍神父中少見中外文俱佳,且深具學術修養者。其來往人士包括學術、政治、文化、宗教諸方面,本次展出之信件,係其生前自行收集。方豪神父歷史學者之基本素養,使其預見此類信函未來在學術史、政治史、外交史及中梵外交關係中的寶貴價值。


本次展品包含陳垣致方豪信件、方豪贈陳垣詩、向達致方豪信、陸徵祥致方豪信件、方豪致吳經熊詩、杜寶晉致方豪回函及方豪以及吳歷之詞「渡浦去郊牧」之中國古調手寫詞譜...由方豪神父和其友人的書信中,可見20世紀在華天主教的人際網絡關係,和他們所關懷的主題。從這些展品中我們可得知明末清初和現代中國天主教傳教的傳承。

 

1949年方豪來台,當時台北監牧區神職人員不多,方豪神父除教學研究外,亦有繁重傳教工作。吳漁山是清初著名畫家,1681年左右棄俗修道,1688年由羅文藻祝聖為神父,隨後在江南地區傳教,多半時間孤身一人,寫有「渡浦去郊牧」詞一首。或許是有感而發,方豪遂以吳歷之詞,以中國古調寫成此曲。吳歷亦是陳垣研究中國天主教史的重要主題,本次展出方豪手寫詞譜,可謂聯繫天主教之學術研究,亦有教會傳教工作的傳承意味。

方豪手寫詞譜
18.5×25.9cm

(以上為部份展品介紹)

 

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線上典藏展

You Tube利瑪竇時代及其友人書跡展吳 歷


 

 

輔仁大學校史室 ver3.0 on 2006 September
Redesigned by Ite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