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務概況

輔仁歷史軌跡

輔仁大學校史館

天主教文物館

相關辦法及表格下載
 
公共區域 1964~1980

名稱

圖片

落成時間

簡介

校碑

1964

寫著 「輔仁大學」4個字的3面水泥柱校碑,是於民國53年(1964年)由首任主任秘書龔士榮神父提議設計的,為前考試院賈景德院長所題之字。

由於輔仁復校是3單位共同合辦,因此3面水泥柱即代表3個單位【中國教區神職(後更名為中國聖職)、聖言會(包括其合作者聖神婢女傳教會)及耶穌會】,由建築師設計將柱砌高後再裝字,整體設計上簡單大方,由遠方即可清楚地看見學校特有的標記。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石碑

1967.6

輔仁大學在臺復校第一屆畢業校友贈與以感謝輔仁培育之恩,期勉學弟妹奮發向學。

舒德樓

1968.10.20

民國57年(1968年)10月落成。是棟5層樓高具特色建築物,外部是以一層亮麗、透明玻璃罩住,一眼可望穿平行斜線的樓梯,人影穿梭其間,這玻璃是順著理學院辦公、教學大樓龍形的建築設計的,象徵一顆「龍珠」;原內部設計是一層層空曠空間,沒有任何隔間限制,使空間使用上具有彈性。

該棟樓在命名上,是紀念當時聖言會總會長舒德神父(Rt. Rev. John Shutte, SVD),他是支持輔仁復校重要人士之一,感懷其對輔仁的恩澤,故取其名以為紀念。

今為學務、總務行政大樓。

門口石壁石雕

1968

漢武梁祠石刻,於1968年分列校門兩側。

左側是「孔子見老子畫像」, 右側是「孔子周遊列國」。

取孔子好學及「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之意。

輔仁橋

1969.03.17

落於校門口連接對街的「輔仁橋」,興建的由來因本校位處縱貫道旁,學生上下學必須穿越馬路,來往車輛相當多,常發生許多車禍不幸的事件,經校方全力爭取後,獲得重視。

民國57年(1968年)10月,時任職救國團主任的蔣經國先生對輔大同學受交通威脅一事甚表重視,於是捐贈修建校門口天橋;民國58年(1969年)3月17日落成剪綵。

原取名「幼獅橋」,後經校長與救國團磋商,才取名「輔仁橋」,其意義深遠,希望輔大學人能珍惜自己寶貴生命,善加利用這座天橋,使這座天橋能發揮最大功效。

中美堂

1970.12.14

體育館;民國55年(1966年)6月奠基,民國59年(1970年)6.23落成啟用。 在用途上除了為舉辦大型活動的場所外,尚供學生體育課使用。

是座5層樓高,承襲古羅馬城形式之建築,其興建由來據說是一位義大利神父依著羅馬城的軌跡設計出圓形的建築藍圖,獲得教宗讚賞,神父乃將藍圖給當時正在羅馬的于斌校長,請予採納在輔仁校園中建造如圖之體育館。於是,輔仁校園才出現這一座象徵著古羅馬競技精神的圓形建築--中美堂。

經由龔士榮神父請當時知名建築師殷之浩先生著手興建。

中美堂共有70枝弧形樑柱支撐著,每枝樑柱重約4噸,樑上再加瓦片,整個中美堂上覆蓋約400噸重的重量平均分散到圓形建築各處,為當時世界上僅有之第3或第4座無直樑支撐的建築物,造價極高,約需美金30萬元。 完成後的中美常,遠看時好似北平天壇般壯觀。

另在體育館正門上方懸掛著一幅先總統 蔣公親筆書寫的「中美堂」匾額,中美堂的取名有其兩大意義:一是為促進中美文化即中西文化交流;二是自民國56年(1967年)後,蔣夫人出任本校董事長,為表感謝特取先總統 蔣公及董事長蔣宋美齡夫人兩人名字各一字,即「中正美齡」堂,簡稱「中美堂」。

游泳池

1975.12啟用

 

淨心堂

1979

精神活動中心;位於外語大樓和法學院之間,民國66年(1977年)11月奠基興建,民國68年(1979年)暑假落成。

其建設工程籌畫及圖樣設計人是前外語實習所所長德籍齊德芳神父,裝潢工程負責人是墨西哥藝術家鮑博神父,召集人是龔士榮神父。經費來源除了本校負責部分外,大致均向西德各天主教會募款。在建築設計上,結合了科學、藝術、宗教、建築之美,具有特殊風格。

採鑲嵌細工(Mosaic)形式仿效羅馬式3層樓高建築物。 ‚屋頂正上方有—個由希臘文第一個字母Α(阿法 Alpha,代表開始)和最後一個字母Ω(歐美加Omega,代表終結)以及一個十字架組成的標誌,其意義即表示「人類之初源於天父,最後也歸屬於天父」,和耶穌愛世人、犧牲自己的精神,亦即象徵以神為中心發揚福音,弘揚校訓真善美聖的真諦。

ƒ整體外觀為白色,為前任校長羅光總主教選定的顏色,代表純潔肅穆莊嚴。

二樓聖堂座落形狀為扇形狀,象徵著教友從四面八方擁向天主,歸向天主。

聖堂四周牆壁均有取自聖經故事畫像。在聖堂正中央有幅用馬賽克彩色磁磚拼成的壁畫「聖神降臨圖」。

所裝置的玻璃為彩色玻璃,上面所繪的圖案亦是採用聖經故事。

這樣一座寧靜祥和,充分顯示著學校精神生活標誌所在。因本校主保--聖母是無染原罪,心是潔淨的,故取名「淨心」

聖神降臨圖
淨心堂聖堂中央有幅用馬賽克彩色磁磚拼成的壁畫「聖神降臨圖」。這是取錄自聖經宗徒大事錄的第2章第13節。

圖中聖母與12位門徒頭上,有一片火舌,散發著光與熱。光象徵真理,告訴世人須用神靈的眼看天主;熱代表愛,告訴世人用熱誠的心愛天主。火舌的另一意義,是表示賜與門徒向萬民宣讀福音的能力和使命,讓聖神藉宗徒的口舌宣講福音。

而暴風代表聖神像風一樣的神秘莫測。耶穌所預許的聖神,藉著風聲和火舌降臨於世。風和火在舊約中本是天主顯現的象徵,而在新約中,則代表聖神的更新、振作、煉淨和光照等等行為。

此外,圖前那一池綻開的荷花,予人以寧靜、安和的感覺,而圖上方的白鴿更帶來和平的氣息!整幅畫不僅表達了聖神降臨的深意,同時令人感受到和諧與安寧。

于公陵園

1979.08

于斌樞機主教墓園座落於文學院研究大樓與神父宿舍司鐸樓之間,於民國67年(1978年)10月奠基興建,由林柏年建築師負責墓園設計和土木工程,北平輔仁大學美術學系楊英風校友負責墓園修飾及美化工作。

墓園是一座呈尖形小教堂,透明式建築物,外圍是以黑色欄杆、矮綠磚牆圍成。欄杆內有綠皮草地、兩排黃葉榕,呈現一片安詳的景象,中間便是小教堂式墓園紀念亭,茶褐色玻璃,黃綠兩色方磚,背面有由頂端到底端的黃色十字架。亭內大理石裡面,有欄杆和花圈圍繞著,便是于故校長長眠之地。走進墓園,不禁油然生起莊嚴肅穆之感。

原本于斌校長生前曾表示,死後要將遺體葬在教堂裡(即淨心堂),但是羅光校長考慮到可能會使同學在精神活動中心裡從事活動時有所顧慮或不方便,於是改覓此清靜幽雅安適地點,擴建較具規模的墓園和紀念亭。而墓園建造的意義在於于樞機之道德精神與世長存,與吾校長相左右。

墓園由龔士榮神父於2001.12正式命名為「于公陵園」。

 

輔仁大學校史室 ver3.0 on 2006 September
Redesigned by Ite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