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務概況

輔仁歷史軌跡

輔仁大學校史館

天主教文物館

相關辦法及表格下載
 
發展中的輔仁軌跡


輔仁大學校史室 吳瑞珠

「輔仁」以「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發揚仁道精神與基督信仰的核心「愛」相結合,依「真善美聖」的校訓,矢志培育全人之青年為目標。

輔仁憶往
戊戌政變,梁啟超邀請天主教名人馬相伯主理籌設北京的譯學館,因慈禧再度臨朝,而作罷。光緒廿九年,馬相伯在上海創辦震旦學院,民國元年教育部准予立案。後改為震旦大學。
當時北京英斂之,意圖在京創設天主教大學,於是與馬相伯聯合上書羅馬教廷,來華增設公教(catholic)大學,然因歐戰爆發,計畫終止。然英氏並未氣餒,先設「輔仁社」,招收天主教青年授以經史百家之學。至一九二○年,美國本篤會(the Order of Saint Benedict)會士奧圖爾(George Barry O'Toole)博士抵京訪問,乃現轉機。一九二二年,教宗碧岳十一世(Pius XⅠ)率先捐助義幣十萬元倡導。全美本篤會決議由聖文森會院(St Vincent Archabbey)司泰萊Aurelius Stehle院長負責建校,發起人奧圖爾博士為校長。一九二五年購得北平西城定阜大街濤貝勒府,以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開始招生。一九二七年得教育部准試辦文學院,定名「輔仁大學」。兩年後董事會改組,呈請國民政府正式立案,聘史學大家陳垣為第一任校長時,已有文學院、理學院、教育學院,十一學系。
一九三三年,美國經濟恐慌,本校基金無法負擔。教宗因而改派德國聖言會(Society of Divine Word)接辦。該會接辦後,力求擴充,購買校區東側的恭王府,創「司鐸書院」,供天主教神父進修,設國文和歷史兩研究所,又附設「預防斑疹傷寒血清研究所」,該所生產之血清於抗戰時期救助華北無數患者,而名聞全國。
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本校因於國際關係,並奉教育部密令仍維持現狀。輔大師生愛國表現,於勝利後受到政府明文嘉獎,教育部並對本校學生學籍,特予承認。
一九四八年,北平情勢危急,學校當局雖規劃遷校台灣,然因局勢急轉,遷校計畫遂成泡影。
一九四九年,北平淪共,次年十月共產黨教育部宣布接辦輔仁大學,一九五二年旋以院系調整名義併入北京師範大學,學校宣告關閉。


輔仁再起
一九五六年七月十五日,於台北市館前街台灣紙業公司禮堂「輔仁大學校友會」正式成立。會中教育部長張曉峰先生公開聲明:「以輔仁已往對學術文化及民族正氣之貢獻,即令其他院系不得在台復校,輔仁如有請求,當特准其復校」。鼓舞了熱心校友們肩負起輔仁再起的使命。
輔仁大學在台灣的復校,展現了台灣一九四九年至六0年代期間,國際友人及政府機構為台灣教育事業的蓬勃的積極作為。一九五九年傳信部署理部長雅靜安樞機Cardinal Agagianian蒞台,對輔仁復校聆詢各方意見,同年教宗若望廿三世(John Paul XXⅢ)任命于斌總主教為校長,更率先捐助美金十萬元以為倡導,美國波士頓谷欣樞機主教Cardinal Richard Cushing隨即響應,負責籌滿美金一百萬元,作為初步建校之經費。國際性修會聖言會Society of Divine Word,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並允協助本地中國聖職單位,參與復校工作。一九六0年董事會成立,推亞洲第一位樞機田耕莘主教為董事長,正式向教育部申請復校,政府單位,社會人士,來台校友正式展開復校籌備工作。
一九六一年,報准教育部先行成立文學院哲學研究所,招收第一屆研究生八名。一九六三年二月購新莊校址。同年,教育部准設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並以三院十系組參加大專聯合招生,共分發五百一十八位新生,十月二十一日在新莊校舍正式上課。至此,於焉展開輔仁第二階段「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事業。


輔仁之為輔仁
台北輔仁大學的復校,是輔仁信念和信仰再次揚帆啟航的起點。輔仁的信念,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與基督宗教文化兩個思想的核心,那就是「仁」與「愛」。輔仁「真善美聖」的校訓,事實上就是環繞這兩個概念的落實延伸和發展。

真的追求
北京輔仁自一九二五年創辦,至一九二七年定名時已有國文、史學、英文、哲學四個學系,至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0年則發展到四個學院,十七個學系,六個研究所,三個專修科,二個預科。在北京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歷史,先後共有八百餘位學有專長的學者專家到校任教,其中外籍專家學者佔百分之三十以上。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抗戰期間,輔仁因於國際關係,成為淪陷區唯一一所弦歌不輟的大學,不少未及離開北京的宿學耆儒紛紛轉入本校任教,成為輔仁師資鼎盛時期。北京輔仁課程開設以嚴格著稱,即使必修科目沒有專門人才,也是寧缺勿濫,不但開課嚴謹,升任教授,更是難如登天。至於教學方法,除了注重寬深厚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講授外,特別注重實踐。當時各科系已實行雙語教學,更注重與社會實務的調查及實習。
輔仁在台復校後;除嚴格遵從天主教大學憲章所揭示的訓導,並依循北京時期的嚴謹治學態度,在院系發展,課程規劃上深思竭慮。她由文學院(人文學院)哲學研究所作為復校起點,奠定了對人性尊嚴和價值研究的基礎;繼而開辦法學院(社會學院)為人際社會關係厚植學理根基;理學院(自然學院)的設置則在提倡自然科學研究的能力和對宇宙奧秘的理解。輔仁以她的信仰與使命,推動人與自己(人文),與他人(社會),與萬物(自然)的真理追求,並落實在大學教育內涵和課程設計當中。

善的彰顯
在輔仁這座學術殿堂中,以真理為基,以培育具有輔仁精神的知識份子為務。何謂「輔仁精神」?簡單的說就是「輔仁」兩個字的落實。換言之就是憑藉學問,集合所有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來共同發揚「仁道」精神,這也就是輔仁的教育目的。在北京時期,在台灣都以此為依歸。
輔仁在精神生活教育上,以課程規劃為經,開設「人生哲學」,而以行政支援體系為緯設置輔導單位。並以「經師」「人師」要求教師、行政人員的配合,期在每位學生的心靈中,由校園生活中的典範引領,培育術德兼備的知識份子為己任。

美的呈現
「美」說起來甚為抽象,其實它是很具體的。輔仁的女孩美、校園美、建築更美,無論在北京或在台北的新莊,均延續了這種美的傳承。
輔仁女孩的美不僅是面容的姣好,而是輔仁對女生生活及品德教育的重視結果。輔仁在早期兩年四學期「女範教育」的課程中,內容涵括女性與家庭,人格教育,表達與演講技術,美術與音樂欣賞,禮儀、服裝、儀表等,因此輔大美女之名不徑而走,輔仁美女不但外表美,最重要的是受到教育薰陶而展現的蕙質蘭心的美。
輔仁校園的美,中外皆知。描述文章亦散佈海內外,北京輔仁校址「濤貝勒府」及「恭王府」已被北京市文物局列為保護單位。而台北輔仁,蒼鬱校園中,更可以由建築設計窺見其來自信仰與文化融貫,中西傳統的保留,美感與實用展現的理念,那就是「整合為一」,相互包容的大公(Catholic)精神。

聖的境界
「聖」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聖是超自然境界,這境界可使人與天合一。是中國人修養至高境界。在西方更認為這是信仰才能達到的境界。輔仁在台復校後,因于斌校長之倡,以「聖美善真」作為之本校校訓,就是希望同學不僅要成己更要成人,不但獨善其身,更要兼善天下,這些理念並非人皆可為之,所以需要準備和不斷充實。所以讓我們就從一位大學生最基本的知識與真理的追求開始,使具有「知物」的能力,接下來就是建立自己與他人的良善關係,有兼善天下「知人」的能力,有了「真」與「善」這展現人之存有的普遍特性後,「美」則蘊含在天地人我之間,人生因此有真善美的和諧。此時,「聖」是可望的,「知天」的境界亦是可期待的。


「輔仁精神」的綻放
目前本校已有八學院、四十五學系、四十個碩士班、九個博士班,包括推廣進修兩部學生已逾兩萬人,畢業校友將近十萬人,傑出表現者無以計數。輔仁秉持「真善美聖」全人教育的理念,致力於中華文化與基督信仰的交融。歷史與傳統是我們最珍貴的資產。七十七年來,從「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到「真善美聖」的發顯表彰,我們期盼輔仁能依循前人軌跡,不斷前行再造明日更輝煌的歷史。

| Back |

 

輔仁大學校史室 ver3.0 on 2006 September
Redesigned by Ite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