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務概況

輔仁歷史軌跡

輔仁大學校史館

天主教文物館

相關辦法及表格下載
 
哲學研究所開學典禮演講


于斌

各位同學:


  今天是輔仁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開學的日子,值得我們大家歡欣鼓舞!雖然這只是復校工作的初步成就,計劃的開端,確已大非易事!「飲水思源」,我們先要感謝 天主的默佑、教廷的鼓勵、政府的領導,庫興樞機的慨助和校董會的策進,至於各方友好的支援,熱心教育人士的關注,尤其國內外校友和同道的協力同心,共襄盛舉,真令人衷心銘感,畢生難忘。今後除繼續努力使建校計劃如期實現外,願和哲學研究所各位教授和同學表達我當前的幾點感想以供參考。


  在八月底結束的陽明山文教人士會談中,蔣總統說:「今天我們所從事的是文化戰、思想戰。」這對反共戰爭的本質可說一語道破,切中肯綮。共產世界的立場,從剩餘價值、階級鬥爭、經濟史觀、辯論法,到所謂科學的唯物主義,那一個論點不是哲學問題?所謂「洗腦」、「勞改」無非是想把那一連串荒謬陳腐的思想,填鴨式的、教條式的,裝入每個人的頭腦,以麻醉他的心智,改造他的理念,使他跟著共產黨做牛做馬,萬死不辭,「哀莫大於心死」,多少有為青年為共產哲學所葬送!


  其實,近百年來,機械的唯物論,固然促成共產黨的邪惡,主觀的唯心論又何嘗沒發動過法西斯和納粹暴徒的瘋狂?所以今天世界對立的兩大壁壘,其差別點不在科學技術,而在哲學思想。根據這點認識,我主張先成立哲學研究所,以精神論揚棄唯物唯心的兩極端,建立調整中西的純正哲學。有人勸我以理學院開始,成立數學研究所,以提倡基本科學,雖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終不如窮究宇宙人生之學更能配合時代的需要。人文科學,以反共觀點說,較自然科學為迫切,以建國說,任何新國家的建設,都離不開一套導發的理論。美國的獨立運動,以富於哲理性的獨立宣言為基礎;法國的大革命也是由孟德斯鳩的《法意》和慮梭的《民約論》作引導;我國的革命建國,也和《明夷待訪錄》和《三民主義》有不解之緣。理想為事實之母,成就越偉大,理想越高深,所謂木有本,水有源,源遠則流長,也就是說國家重建,民族復興,少不了一套順天應人,系統完整的哲學,以齊一心志,集中力量。孟子說:「天下烏乎定?曰,定於一。」不嗜殺人者固然可以仁政統一天下,而仁政之理論根據,亦必由獨信而共信,始能產生「信仰就是力量」、「天下歸心」、「沛然莫之能禦」的成果。張曉峰先生所著《精神教育》內提到 蔣總統說:「哲學之重要如同人生一日不可須臾離開的空氣一樣。」又說:「民族之盛衰繫乎哲學的隆替」。總統說:「無論那一個國家,那一個民族,處在內外情勢壓迫之下,要想復興起來,必須先有哲學作基礎,必須他的哲學先要能夠獨立發揚起來,如此,即是他們軍事與經濟力量稍微貧弱一點,亦必可以逐漸強盛復興,總之,立國不能沒有哲學,而革命能成功,更不能離開哲學,哲學之重要與其力量之偉大,我們真不能不視它為一切學問之首要。」


  從世界性的反共或民族性的建國來看哲學之重要,固然非常顯著,有目共睹,從個人的修養或抱負看來,哲學的作用更是不可思議。惟有哲學涵養深厚的人,始能明是非、辨善惡、誠意、正心、篤信、力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請允我解釋。


 一、明是非,是追求真理,研究哲學。不淺嘗輒止,必須鉤深致遠,尋得宇宙人生的最高原理。本體現象各如其分,絕不馬虎,亦不遷就,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二、辨善惡,道德是建築在真理上的,有其客觀獨立性。世界上許多「道非道,非吾之所謂道,德其所德,非吾之所謂德」的怪現象,就是因為是非不明,所以才善惡不辨。而否認絕對哲理透徹的人,守正不阿,大有「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也」之精神,指鹿為馬,趨炎附勢,那更不屑為。
 三、誠意,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不誠無物」、「唯天下之至誠者為能盡其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哲學窮理盡性,故必能去偽存誠,鍛鍊意志,以充實修養基礎。
 四、正心,懲忿制慾,正本清源。居仁由義,好惡無偏,正義不謀利,明道不計功,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役物而不役於物,天君泰然,執兩用中。
 五、篤信,有「朝聞道夕死可矣」之決心,則信道必篤。「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安貧樂道,憂道不憂貧」、「守死善道」、「止於至善」,哲學家對形而上之道廢寢忘食以求之,既得之則終身一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六、力行,「知行合一」、「即知即行」乃我國傳統哲學,與西洋之主知哲學大有不同。我國學人以弘濟蒼生為分內事,故能發揮孔子「力行近乎仁」與孟子「有事焉」之宗旨,否則將應驗顏習齋的警語「空靜之理,愈談愈惑,空靜之功,愈妙愈亡。」
 七、為天地立心,「天生蒸民,有物有則」、「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天無所不覆,地無所不載」、「道之大本出於天」,故代天宣道,就是為天地心,而愛天主在萬有之上,也正是這句話的註腳。其他如「畏天命」、「配天德」、「希天」、「法天」、「體上天好生之德」也無非是為天地立心。
 八、為生民立命,「仁者愛人」、「博愛之為仁」、「愛人如已」、「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己立立人,已達達人」,這些道理都在造福人群,為生民立命。
 九、為往聖繼絕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如不精一執中,則世衰道喪,「斯掃地」則往聖之學中斷,故哲人以繼絕學為職志。所當注意者,我國先民之學,要在明德,新民,以止於至善,把利用厚生的技術,視為形下之器,我們究哲學的,不單應綿延道統,而且要努力去發揚光大。
 十、為萬世開太平,我國哲人自古就以世界大同為理想,種族國界的意識根本不存在,所謂「夷狄」、「華夏」只是文化程度的不同,並不存敵視的心理。反之,都以「則中國之」為理想,「據亂世」之後,應有昇平世、太平世的出現,大學》八目,其最後,最高的目的就是「平天下」,難怪我國知識階級以天下為已任。
  以上十項,前六項有關哲人修養,後四項說明哲人抱負,合而言之,則理想哲學家的條件齊備,崇真、行善、愛美、希聖,人生的最高境界在此,哲學造詣的偉大,不禁令人神往。


  為達到真善美的境界,哲學家所用的方法,詳見方法論,我不想多說,這裏我要把我國傳統的治學方法,簡略講幾句。《中庸》上有如下的一段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普通袛簡稱「學問思辨」而漏掉了「行」,其實那是不可以的。本來「學以致用」知就是行,知而不行,等於不知,坐言而不起行,則為徒托空言,無補實事,這就是「知行合一」的邏輯。西洋人或以為不倫不類,知識和行為本是兩件事,何必強不同以為同,硬把他們排在一起,造成分類的欠協調?主知,主意各有不同,本來談求知方法,為什麼又突出了個「行」字?哪知求知只是手段,實行才是目的,行而有得是謂德,以重德為文化精神的中國傳統,是不容許兩育分離的,在價值論裏如此,在方法論裏亦復如此,稱為「中國邏輯」亦未嘗不可,人說「知行合一」是陽明先生的發明,若了解我國傳統的治學邏輯,就明白他也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做點闡揚工夫罷了,也就是因為這個「知行合一」的治學方法,我國歷代學者,才有所標準,有所歸向,提倡精思力踐,實事求是,輕看「怪誕不經」的理論,切戒想入非非,標奇立異。雖亦可百家爭鳴,萬花齊放,蔚為大觀,而脫離現實,荒謬絕倫的怪現象總算不多,這還得歸功於「知行合一」的邏輯。我國今日學術界都擁護西洋的主知邏輯,把我上述的治學方法,認為不邏輯,想不到人家認為違反邏輯的,我國古人卻把他看做必要的邏輯,我國傳統主張修養,學業,事功三者,齊頭並進,而三不朽中,列「立言」於第三位,其思想,淵源或亦在此。行雖然重要,而《中庸》五段治學法,行只佔一段,其餘四段,都以求知為對象,學問要博要審,思辨要慎要明,尤其要注意學思不可偏廢。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忽視實際情形或自然科學的進步,而一味冥想,固不可,應用特殊科學方法,重量不重質,凡事不求甚解,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為哲學研究所切忌。在學問思辨行之後,《中庸》尚有一節,值得我們注意,就是:「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昔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這種「弗措也」不得結果,絕不罷休的徹底精神,實在令人佩服。哲學本是一種博厚、高明悠久的學問,非好學深思,困知勉行,絕難登堂入室,實現哲人理想。《中庸》又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謹以此語贈諸生,並祝前途遠大。

(轉載自《輔仁》,第三期,民國五十一年九月)

 

| Back |

 

輔仁大學校史室 ver3.0 on 2006 September
Redesigned by Ite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