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務概況

輔仁歷史軌跡

輔仁大學校史館

天主教文物館

相關辦法及表格下載
 
走過歲月(一)輔大簡介


校史室

清同治五年(1866年),清廷斥資興建京師大學堂,商請北京監牧孟振生主教主持,因無適當人才,而未予接受。然而在當時,天主教會在中國創辦大學之計劃已在醞釀之中。

直至清光緒廿九年(1903年),丹徒馬相伯於上海創辦震旦學院,於光緒卅一年改制為大學。民國成立後,馬相伯先生與北平英斂之先生為振興中國教育、介紹世界知識、弘揚天主教義,乃上書羅馬教宗聖碧岳(庇護)十世,請派才高碩德之士來華創設公教大學。

民國二年,英斂之率先設輔仁社於北平西郊的香山靜官園,目的在招收天主教青年以授之經史百家之學,但方至民國七年,卻因經費拮据而被迫停辦。民國八年後的數年間,羅馬教廷陸續派遣多位代表來華勘察教會教育情形,其報告書中亦多以高等公教教育機關之不足及有必要在華興辦公教大學為論述。於是民國十年底時,教廷傳信部便委請美國本篤會在華創辦公教大學,至此羅馬教廷始有創設公教大學的決定。

民國十四年二月,受聘為校長的奧圖爾博士特來華籌備辦校事宜。奧氏之至友馬慕努先生及美國密爾瓦基天主教婦女會捐助的美金二十萬元,購得北平西城定府大街濤貝勒府為校址。並以王府西書房成立預科。此時馬相伯原擬用「景教」或「本篤」(因係本篤會主辦)為校名,後終依英斂之的主張取名為「輔仁社」(取論語顏淵第十二,曾子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輔仁兩字)並聘英斂之為社長。

民十六年,由陳垣繼任校長,旋即遵教育部規章組織董事會,設正副校長。是年七月終獲教育部准予試辦,並正式改校名公教大學為輔仁大學。

美國明尼蘇達州本篤會的修女,於民國十九年九月來華為輔仁籌設修女院。二十年八月獲教育部准予立案之後,輔仁大學至此才發展為完全的大學,暨附屬男、女中學。

民廿一年,美國經濟不景氣,本校基金貶值,影響學校之維持及發展。次年,教廷籲令輔大改由聖言會會士接辦,輔大在聖言會承辦的四、五年內,不只增購校產,且也邀聘名教授到校任教,形成在我國抗戰前的急速發展。

民國卅八年二月一日時,故都不幸又遭共黨淪陷。卅九年春,因為有大部分的輔大教職員從事極端的反教會活動,學校教會當局就擬不再予以續聘。共黨教育部不僅以不合規定不予同意,並於十月十日中共教育部宣佈接辦輔大。

民國四十年輔仁大學被沒收接管且廢去輔仁大學之名,改為匪偽北京師範大學的一部。此後輔仁大學之名便在大陸消失,且輔仁大學在大陸亦不復存在。民國卅五年來臺的同學開始籌組輔大在臺校友會,於台中大肚成立時至民國卅七年春,北平輔大當局鑑於動盪局勢的惡化,於是有了遷校的計畫,購置了長安東路一段的房屋一棟(即今長安天主堂地址),做為在臺輔仁的辦事處。省政府亦允許慨贈圓山附近土地作校址,後因局勢急轉直下,聖言會羅馬總部電令停止一切活動,遷校計畫就遭放棄。

大陸淪陷後,陸續來台的校友大約有七百人左右,民國四十五年校友會正式成立,並積極地展開復校工作。

翌年九月,我國第一位樞機主教,輔大校董田耕莘首次來台,校友會即面陳輔大在台復校的意義及其重要性,田樞機表示接受校友會的要求,並決定在返國之後向教廷建議復校事宜。

民國四十八年校董于斌總主教返國,校友會即與之洽談有關復校的事宜。由於復校需要豐厚的資金,于樞機即奔赴美國各教會籌募,但卻不甚順利。十月羅馬教廷發表任命于斌總主教為校長,教宗若望廿三世率先慨捐美金十萬元之後,美國波士頓總主教庫興樞機籌滿美金一百萬元以做為初步建校的經費。此外,聖言會、耶穌會亦都應許將實際參與復校工作。至此,復校計畫終於獲得如曙光般的轉機。

民國四十九年,新董事會組織成立,除正式聘請于斌為校長、向政府申請復校,並議決中國主教團負責文學院在台北建校;美國耶穌會負責法學院、工學院,德國聖言會則負責理學院及外語學院同在高雄大貝湖附近建校。此時,各縣市如宜蘭、嘉義、花蓮等,擬爭取本校前往建校而紛紛捐地者,就有二十餘處之多。尤以經校友會奔走而獲得士林鎮公所撥予的內雙溪公地九十二甲半作建校之用為最有可能,但後卻因交通不便、水源困難等理由而宣告放棄。

民國五十年,購妥在台北市吉林路卅七、卅九號的樓房兩棟,以作為復校的籌備公地址。九月並報准教育部先設立文學院哲學研究所,招收的第一屆研究生有八名,在吉林路舉行開學典禮後,並隨即展開課程。民國五十二年二月,終於擇定並購妥台北縣新莊鎮營盤里卅餘甲土地為校址;次月並即行破土興建文學院、外語、法學院、家政系、理學院及男生宿舍五棟大樓,至此,復校事宜終於塵埃落定,輔仁大學也終可在自由的土地上重獲新生。

~取材自輔大五十年、輔訊194期

 


 

| Back |

 

輔仁大學校史室 ver3.0 on 2006 September
Redesigned by Ite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