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務概況

輔仁歷史軌跡

輔仁大學校史館

天主教文物館

相關辦法及表格下載
 
〈賀天主教輔仁大學建校六十五週年--談輔大辦學的宗旨及目標 〉


李振英

親愛的輔大師長員工,親愛的全體同學 :


天主教輔仁大學在一九二九年正式立案,至今已有六十五個年頭,隨著國家的動盪與苦難,輔大的成長與發展也歷盡了考驗和艱辛。一九六○年輔大在台復校,至今也已三十四個年頭。目前全校師生員工已經超過兩萬,面對中國社會在求革新和求生命尊嚴所遭遇的種種阻礙與危機,面對中華民族對民主、自由、正義、均富的渴望,面對即將到來的二十一世紀,我們不能不對輔大的教育使命與責任深加反省,以求日新又新,深自惕厲。為此在一九九三年,我們成立了《輔大使命與特色委員會》,進行重新起草《輔仁大學的宗旨與目標》。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及探討,十易其稿而初步完成,其間亦曾通過各系所院同仁的研討與修訂,最後在今年五月十二日的校務會議中,經由全體代表修訂通過。


在這封公開信件中,首先我願意把《輔大使命與特色委員會》對《天主教輔仁大學的宗旨與目標》所作的一份說明,提出來請大家分享:

宗旨:輔仁大學之名由《勸學罪言》作者英歛之先生在北平所辦「輔仁社」蛻變而來,源自曾子所說的:「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實乃儒家的生活理想。在台復校于斌校長作《輔仁大學校歌》,十四句歌詞的前六句便是:「輔仁以友,會友以文,吾校之魂,聖美善真。三知是求,明德日新」。可見將真善美聖四字倒過來是出自歌詞的需要。我們仍以大家慣用的次序,用積極的人生觀,在每一個存在中看到真善美,再以宗教的立場使之超然入聖,作為本校的一貫宗旨。校歌所說的三知是于校長所倡導的知人、知物、知天,現在寫入目標後的收尾,把這理想作為宗旨的最後一段。當然,這個「知」字須按孔子的「知我者其天乎」及聖經的一貫用法懂為知與行合一的真正智慧。

除把校名、校歌與校訓的精義列入宗旨之外,本宗旨的其他部分也反映本校迄今努力的方向及今後要努力的前程。「致力於中華文化與基督信仰之交融」,是前校長羅光的一生志業,他曾領導的文學院、藝術學院及新設立的醫學院確實仍在做著這種交融的工作。「獻身於學術研究與弘揚真理」,可謂理工學院、外語學院及新成立的民生學院的本色,而「促進社會均衡發展及增進人類福祉」,可使我們看到法學院及管理學院的特別努力。以上引述宗旨裡的三句話,當然是指全校師生而言,他們都要弘揚真理,致力文化與信仰的交融,以增進人類福祉,但分別由文、理、法的範圍來看三句話的意義,也能略略體味本校的三一特色:雖由三的單位合辦,卻是一所大學。正如現任校長李振英教授所強調的:輔大是一個全人教育的師生共同體。


目標:以上由歷史和現況所解釋的宗旨,可視為擺在本校師生員工眼前的理想:我們一直追求真善美聖,以教學、研究、服務、行政各方面的努力期望在知人、知物、知天上日有進境。但如何達到這一理想呢?《使命與特色委員會》在擬定本校宗旨後,還設定了七項具體目標,作為達成本校理想的可行和必行之路。宗旨是不變的,具體目標可因時代的要求而有所增減和緩急之分。在走向二十一世紀的本世紀之末,我們給輔大設定的這些目標可作如下的了解:

一、 前三個目標以個人為基礎:先肯定人性的尊嚴。這裡所說的人性是指每個人的人性,無論他是什麼種族或地位,是智愚老少或肢障智障,只要是人,都有他的人性尊嚴,因此每個人都有它的人權。說這人權是天賦的,因為人權不但不是人給的,也不是國家或任何政權給的,連國家和政府也該尊重個人人權,絕不可任意剝奪。一個基本人權是真實的自由,其中思想與言論的自由,學術研究的獨立與自由及宗教信仰的自由最為緊要。

二、 每個人的人性既然如此崇高。他自然有責任維護這份人性尊嚴,不但不容許外界的干擾,自身也該予以敬重和發揚,這就是目標二所說的探討生命的意義,建立完整的價值體系,在探討和建立的過程中,生命的意義會越來越清晰,這時自己和他人的道德生活會日益提升,而在多人的合作下可建立各行各業的倫理準則。

三、 四年大學的求學時期雖還談不上深入研究,但碩士班和博士班的確步入深入的研究階段,而老師們更須在各自學域專精於學術研究,這是在一所大學裡實踐人生意義不可或缺的專業精神和不斷努力的對象。如此朝乾夕惕所追求的既是真知,又是力行,務使理論與實踐同步前進,其間所特別留意的是重視科學,但不認為科學是萬能的,而同樣重視完整的人文精神;在知識爆發時代注重求知,但同時推動知識的整合。

四、 後三個目標由個人走向團體:有人性尊嚴的個人一出生就有其群體性,先是家庭,後進入社會,社會由小而大,以至於整個世界,甚至於古往今來的全體人類大家庭。輔大的師生員工加起來雖有兩萬多人,但在民族國家及世界的幅度來看也不過是一小團體,每人以一個家庭成員的身份和態度,平衡發展群己關係,以仁愛忠恕的心彼此發揮良性的互動。

五、 近一個半世紀以來,我國人民受西方文化之影響不可謂不大。我們的衣食住行、資訊、娛樂、休閒等已和西方國家無多大區別,我們已和世紀各地形成一個地球村。這項目標所說的「加強中西之文化交流」,是指科技文明之外,須加強人文及精神文化的交流。這一方面可特別在理性的求知生活與情意的信仰生活上建立起交談,期能體會信仰不但不阻礙理性,且能有所助益,反之,理性也有助於信仰。

六、 本校雖由天主教所創辦,但其目的不是傳教,而是從事教學、研究,以及探討人生意義,這可由本《宗旨與目標》看出。在宗旨裡一次提到基督信仰:「致力於中華文化與基督信仰之共融」。在目標六另一次說及「鼓勵師生瞭解基督信仰」。這兩次提及基督信仰的口吻不是說教式的,而是一種坦誠的自白。本校的創辦人及目前的主管單位身受基督信仰之惠,也望本校師生予以了解,加以體會。這絕不妨礙其他宗教的存在及活動,反之,我們積極推動宗教間的交談、共融與合作。本校的宗教學系、宗研所、及神學院可舉出許多實例。

七、 最後目標七把個人與團體打成一片,在本世紀九○年代以前把世界分成兩大集團的個人主義(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個人的尊嚴和人權固然該受到尊重和保護,但個人不得以自我為中心,而該向社會負責,為人群服務,正如 國父孫中山先生所說的:「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或如基督所說的:「我來不是為受人服事,而是為服事人,並交出生命為大眾作贖價」。上帝的正義和仁愛在耶穌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本校願步武基督的後塵,在社會和世界上繼續予以發揮。

其次,我想就當前社會的亂象及其治本之道,為我們大學的宗旨與目標提出一個哲學的基礎,供大家參考。

近年來,台灣社會文化及生活及生活環境的劣質化日益嚴重,社會亂象令人焦慮憂心,犯罪現象的普遍化和低齡化令人震驚。連作為清靜地帶的學校,也擋不住犯罪浪潮的侵犯。這種情況若不改善,許多人將視教育工作為畏途。

政府官員不斷標榜經濟奇蹟,政治奇蹟之際,社會又怎麼會有那麼多亂象呢?筆者認為根本原因在於價值的混亂,於是善惡不分,是非不明,本末倒置的現象比比皆是。成人、老人如此,年輕人和青少年怎麼不學樣呢?

下面只舉幾個明顯的例子加以說明:其一是傳統文化價值與現代化生活的分裂,及聖與俗的分裂。過去有許多價值,例如仁道、兼愛、孝道、事天、道德良心等數千年來被視為神聖的東西,如今在西方劣質文化衝擊之下,逐漸被當作一文不值的東西,甚至被看作阻礙進步的東西。徹底的俗化主義指出,只有那些我們抓得住的東西及暫時的生命才有價值,而且是唯一我們能當作目的的東西。什麼超越、神聖等字眼,都是些空洞、不實在的騙人把戲!

其二是物質與精神的分割,感性與理性的分割。西方的科技主義、經驗主義、實證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潮告訴人,只有那些物質的,眼前就抓得到的東西才是最可靠的。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帶來了生活中前所未有的舒服、享受和滿足,但是粗俗的唯物主義,只求滿足一己之私的自我中心主義,不要理性和道德規範的享樂主義等墮落行為充斥了社會的每個角落。只有堅持人性的尊嚴,理智和自由意志的高貴,以及人之靈性和精神氣質的緊要性,才能使人避免物化、禽獸化等自貶身價的沉淪危機。

其三是極端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與守法精神和道德操守之間的分裂。近年來,國人在建立民主體制,在學習尊重個人生命及基本人權的過程中所遭受的最大衝擊與痛苦,就是那種只知有我,不知有別人的自私和自由的妄用。在人類文化中,無數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不尊重、不持守外在法律規範及內在道德規範的民族,不可能建設一個真正民主的,自由的,受人尊重的社會和國家。

最後讓我們一談人與天或人與神的分裂。天命為人性的大本,在中國文化中,敬天與愛人、愛物一直是分不開的。現代化的社會由於種種無神的主意、徹底人本主義的衝擊,不但加強了人的獨立自主意識,甚至認為在排除天帝或最高神的任何影響之下,去生活,去發展,才合乎人的尊嚴。上帝變成了實現人之自由的障礙。一些中國哲學家肯定人心即是天心,神性只是人性的圓滿實現,人不只是自由的道德主體,而且擁有絕對的自主性。道德的命令並無超越的根源,完全出自人心,也以人心為最後依歸。個人存在的限度被否定了,人人可以視自己為上帝。原罪(與上帝爭長短的傲慢之罪)不但被合理化,而且對當代人來說,變成了必須的手段。傲慢使人遠離真理,使人喪失真正的面目,實乃價值混亂的根由。

經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國社會(包括海峽兩岸)今天最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正確的,積極的價值體系或價值觀。為建設這樣的一個價值觀,筆者認為一個普遍的,整合的人文主義或人文精神,可以作為它的哲學基礎。普遍的人文主義不只重視個人生命及存在的種種需要,也重視人性的層面,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共融。個人與群體或社會的整合非常重要,一個只知有己而不關懷別人的人是殘缺不全的。

在教育的領域,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皆應以人的全人格為目的。教育的對象是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有他自已的意義與價值。人是一個整體,他有物性、動物性,有本能、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然而人也是一個會思想的,有自由意志的道德主題和精神主體。

在青年學子的教育中,民主和自由意識必須與守法精神和道德精神整合起來。如果沒有出自良知與良心的內在道德力量和約束力,只靠外在的法律規範,能夠產生的作用將會十分薄弱。

最後我們不能不提的是,人由於存有的實現,成為誰都不能否認的存有者而不再是一無所有。人由於本質或本性的實現而具有特殊的意義與內含,在萬物中成為有靈性的,會思想的,有自由意志的生命。人由於存在的實現而成為擁有獨立人格主體,是人間任何東西不能替代的。人能認知外物,也能認知自已;人能肯定自身的意義和價值,能肯定內在的三種實現,但人也能清楚地看到,人的存有不是自有的,人的本質不是無限的,人的存在也不是絕對完美的。人自靈性及內心深處不斷地向永恆的大愛和無限完美的神呼求。人與天或神的整合不但合理,也是必須的,否則個人的生命和宇宙的存在都將變成荒謬而沒有道理的。由此可知,在青年學子的全人教育中,民主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若不與宗教教育整合,將會像建築在沙灘上的樓閣,一旦有狂風暴雨的衝擊,由於缺乏穩固堅實的基礎,仍然逃不過失敗的命運。

我們認為《輔大的宗旨與目標》不但符合新大學法的要求,並且在精神上予以充實和發揚,深盼我全體師生員工,攜手連心,在未來的歲月中,逐步予以推動及實踐。

 耑此,敬祝


天佑身體健康,心神平安,家庭和樂

校長 李振英 拜啓
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八日

 

| Back |

 

輔仁大學校史室 ver3.0 on 2006 September
Redesigned by Itemx